学校改革方向

三个提升:

  1. 提升教师教学品质

一个学校能否为国家栽培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改革首要的是在教学品质方面的更新,学校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去实践;同样的,没有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是无法取得永平社会人士的认同的。教育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成长,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目前永中的头等大事,学校品牌的建立应该注重在优良的教学品质上。课堂教学应该永远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永远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主张用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推行评课制度、听课等来评量教师的教学品质,具体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2018年推展的提升计划

  • 实行评课制度,所有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都需经过一年四次的课堂评价来发现各自的教学问题,而5年以上的教师则是一年两次。课堂评价是指对客体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却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应该建立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上进行,基本原则是民主化,从相互认识中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取得共识为准。除此之外,一些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如: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等;应该通过校本或是校外课程给予青年教师加强。此评课制度的结果也就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成绩。除此之外,推展听课刻不容缓。

  • 听课。作为教师,不但要会备课、上课,还要回听课。听课时当教师的开始,是教师走向讲台的基石;听课时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听课,是教师和智者进行交流、分享智慧的过程。好的听课,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

  • 《教师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会,以每学科分组报告的形式让全体老师都能了解每个学科的教学困境与值得借鉴的方法。

具体时间表:

  • 第一学期第一阶段(1-3月):组织评课制度委员,由教务处主导执行工作,商讨评课制度之内容、方法、原则等事项。

  • 第一学期第二阶段(3-5月):试行评课及听课,从观察中寻找错误,并进行修正执行方案。

  • 第二学期第一阶段(6-9月):推展评课与听课,与教师进行互动。

  • 第二学期第二阶段(10-11月):检讨评课与听课制度,学年结束前进行成果分享。

  • 2019年除原订的评课制度的模式继续进行义务,另将评课制度升级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构建,让教师从教学经验中的反思自我检讨,从外在的评价提升至自我评价,并继续进行《教师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会,推出《永平中学教师文集》第二册。

  1. 提升学生品德教育及成绩的实效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教育-财富隐藏其中》这篇名著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生存即是在全人教育的立场上提出的学校使命。学校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教育所牵涉的外在因素的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学校的各项发展都需要有个张久及稳固的计划。我认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在品德教育方面,所谓成人成才,要先成人才能谈成才。在学生管理方面,坚持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全面育人,发展个性,努力实现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 让学生的主体角色回归本位,教师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考量。全面应以“五育”教育为整体纲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为特色,强化学校品德教育的工作。

  •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品德教育工作的效应。

  • 强化品德思想管理,要求全校师生参与。要在教师中推行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教育格局。

初一新生将是本计划的重要之一,学校将委派辅导处直接关注学生的各项发展问题进行跟踪,用关怀教育的理念来处理学生各种生活上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品德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学生的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此在注重品德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策略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成绩提升的计划,我建议采取以下步骤,虽然大部分的方式已经做过,但是教育其实就是一个重复性很高的实验。

  • 第一学期第一阶段(1-3月)要求任课老师给予后进生关注,并列出后进生名单给辅导处进行关注。同时在学期开始就招收校内补习班,让自觉不足之学生首先进行强化。

  • 第一学期期中考后(3月),针对学习成绩低落的学生进行强制性补习,让这些学生用小班制方式进行课后补习。

  • 第一学期结束后,需要求每学科检讨各科成绩,如成绩不理想即要求科主任提出改善建议。

必须强调的是,如何教育的工作都必须持之以恒,就如我们的校训所提的“毅”,意志力的锻炼都是在刻苦中形成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预防交通意外的发生,推动社区互动关怀生命的“带头盔运动”。

  1. 提升沟通机制,发展和谐学校管理模式

从多年来学校的行政情况来看,我建议校内行政管理应可采取一种民主化的三权机制,主要是针对三方面的沟通与各种不同意见的流动。我们应该由三个不同的角色组成一个相互督促的机制,即董事会代表、教师代表及校长。定期的(每2,3个月一次)进行交流会议,董事对校长或老师、校长对教师或董事、教师对校长或董事在各方面有任何意见的,都可以通过这个交流会议中通过相互谅解、交互意见的方式来避免各种误会的产生。我认为,只要能够在沟通方面有一个理想的方式,董事、教师及校长就能在相互理解的环境中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尽量心,那么一切其它的行政管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获得比较理想的解决。要建立这样的模式,需要的是全体人员的信任,这个信任也正符合我们的校训“诚心”与“毅力”的脊髓所在。

      发展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条件,还是检验校园是否和谐的标准。因此,学校必须把办学兴校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三大原则”的发展。只有发展,学校才能聪明生机,蓬勃向上。

      当沟通的基本机制建立了,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策划,可以中民主环境中建立彼此之间的默契。学校淡化了阶级制度,使管理的重心下移。往后行政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就可以改变以往的凭年龄、凭资历的方式,采取自我推荐或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办法,让一些有能力的、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潜能与才干。我坚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三个原则:

  1. 民主治校原则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行政的推动,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方能收到最大效果,身为学校行政主任,处理任何事情,不可存有“唯我独尊”、“独断独行”的心态,否则将会得到反效果。我主张学校内的教师、学生、校长、家长都应该参与学校的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都应该为学校的一切提供意见,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学校才能使各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展。很显然,对一个学校来说,划分许多阶级将是致命的。当一群人一起生活时,我们就应该学会“尊重”,尊重也是美国现代的品德教育运动所提出的重要教育价值,一个学生不懂得尊重就不可能会懂得“感恩”。没有民主的思想,我们所提出的任何社会生活方式或是教育理想都不可能会实现,因此我认为治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落实民主化的校园管理。

  1. 育人为主原则

不同时代对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认识可能不同,但是对学校育人使命的人认识却是完全一致的。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认为治校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人”,这里说的”人“指的是校园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即学生与教师。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我们不能忘了学校存在的前提,即是因为有一群需要受教育者的存在,那学校才会存在,学生存在了,教师与学校才会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校中的主体。无疑的,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主体,然而,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并未获得全面性的发展,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13-18岁)时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人的许多潜能必须在这个期间及时开发,否则会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也是一个传统观念中的矛盾现象,教师认为学生不具备成熟思想,因为未能把学生的各种意见采纳,学校课程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现象,教学脱离生活的需要,形成学生厌学现象,这种现状在世界各国中都在发生中,因此世界教育界都在提倡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类生活的基础。我认为,中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能力,不理解学生的需要是无法做“真”的教育,那些按照统一化的教育是很容易陷入一种形式化的“假”教育。让教学与生活链接起来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技巧,这些教学技巧不能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维与方法上的更新。教师作为学校第二个重要的主体,当然也有各种生活上的需求。教师必须对学校具有高度的参与感,并且需要将一份工作的思维提升到一个使命。

  1. 科学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原则、要求来指导学校的改革,学校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作为学校的实践者,必须遵循“全面、协调、永续性”的科学发展原则,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方法与推荐诸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学校的永续发展。具体的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科学的发展计划、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