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秦启庚副教授“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讲座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秦启庚副教授于8月31日在永平中学程亨斌讲堂进行一场以“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为题的教育讲座。

上述讲座是由董总主催,柔佛董联会主办及永平中学承办,其目的为加强家长对心理学的认识,并将理论应用在家庭教育中,以强化家庭教育成效。

主讲人秦启庚副教授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也是上海闸北区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陜西师大心理学院硕士导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规划小组执行组长及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出席讲座者包括柔佛董联会主席陈大锦先生、永平中学副董事长蔡立义先生、广招会员组副主任陈苠綾女士、陈宋丽代校长、董总秘书室高级执行员林思维小姐及执行员胡依珊小姐(同为成功教育推展工作小组组员)等。

“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思考”讲座内容摘要: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该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依据:

(一)理论方面
(1)孩子是成人的父亲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一个的性格形成于儿童早期,大概在5、6岁已基本形成。(后荣格进行了修正,认为人的个性是持续发展的)。

中国民间俗语也有“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生”一说。如果把人生早期比作树苗,那么最终长成怎样的大树都取决于早年那棵小树。

(2)性格决定命运
华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用各种励志故事教育孩子,忽视良好的人格培养。很多家庭悲剧中可以折射出人格培养的缺陷。

(二)实践方面
(1)缺乏生活习惯的培养
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自己动手的兴趣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但都被家长在爱的名又下扼杀了,使其无法形成良好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例如:一切包办代替(几个中小学孩子出现独立能力低下的案例)。

(2)忽视积极人格的培养
每个孩子的社会习惯都形成于早期,经过不断的强化使行为定型(当然社会学习理论更强调榜的作用),很多家长并不关心社会行为的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说家长最根本缺点在于想要孩子为自己争光),例如:遵守社会规则、人际交往、善良帮助、合作分享……

(3)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里的学习习惯指科学的方法指导下的习惯,即包括学习书本学习在内的一生学习理念,例如:孩子放学先玩还是先做作业(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养成阅读兴趣等。

二 、心理学视野下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1)学习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征
•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前者缺失产生不安全感);

•1~3岁:自主VS羞怯疑惑(发展自主性极为重要,父母既要控制又要给予自主不能扼杀自主性发展);

•4~6岁:主动VS内疚(发展主动性,在游戏中培养兴趣好奇创造性);

•6~11岁:勤奋VS自卑(在乐趣中培养稳定的注意力和勤奋精神);

•12~20岁:同一性VS迷乱性(确立与环境一致的学习生活策略,促进忠诚品质发展,避免叛逆);

•20~24岁:亲密VS孤独(发展交往能力和爱的品质);

•25~65岁:繁衍VS停滞(发展关心社会、家庭的品质);

•65~死亡:完满VS绝望(人生总结发展睿智品质)。

(二)家庭教育有效性途径~激发孩子学习内动力

外部要求(刺激)—內驱力(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人类行为模式图)

从生理心理学解释孩子的学习行为

外部教育—大脑皮层(大脑系统)—皮层下(间脑系统)—延髓(脑干系统)—学习行为

这个流程的两端能否形成有效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受皮层下心理动力的制约,这个内动力即需要、动机、兴趣、好奇心、探究欲、理想、信念、态度等,而这些品质常常被家长忽视。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
(1)以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过程須有快乐(快乐才能乐此不疲)
(3)结果收获成功(成功是孩子自我感受)

(三)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和学习的榜样
孩子身上的问题无一例外可以找到家庭教育失误的影(例:初中女生的性过错,高二学生退学的无理要求,高考生跳楼等)
(1)强化
(2)尝试错误
(3)观察学习(榜样学习)

《资治通鉴》“人恒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IMG_6586

IMG_6645

 

Similar Posts